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樹與四合院

席德進自1966年旅歐返台後,對台灣傳統民俗生活產生極大興趣,開啟了其在台灣四處踏查的行旅,亦開始有了將農人、古式家具、傳統建築等民間、鄉野元素入畫的表現。而豐富的設色則是席氏認為國畫邁向現代化所必探討的改革方向,他曾表示自己能吸收、轉化西方現代藝術色彩,使國畫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單調顏色。《樹與四合院》以狹長的構圖描繪位處樹林中的傳統建築之景致,畫面可見橘牆黑瓦的古民居,以及周圍同時堆疊綠色、橘色與墨黑色的樹木。遠方樹叢則交雜著濃淡不一的墨與青,有別於傳統以墨色變化為主的水墨作品,增添了畫面些許的層次感。以橘色刷塗、渲染的天空,正呼應了畫面左下屋牆的橘,顯示了席氏在用色上的巧妙安排。然而,藝術家的設色思維與渲染技巧雖有向西方藝術靠攏的特質,卻仍保留傳統水墨中重要的留白表現。此作於地面與天空皆作留白處理,起到了空間上的暗示作用,亦如畫家自言:「用現代的眼光,再回顧中國傳統美術。然後才理出一條可行的路,取東西方之長,不斷實驗下去。」因此,《樹與四合院》一作可視為反映出藝術家兼善東西的現代水墨理念之示範性作品。 出處:林恩如,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