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滿樹

1970年代,席德進認知到傳統才是他該追尋的,而非僅止西方的新興藝術思潮,1979年與藝專時期的老師林風眠(1900-1991)見面,從此烙下其尋找國畫出路的決心。1980年他舉辦現代國畫試探展,並撰寫文章致力於探討國畫現代化的課題。而他對於國畫的致力,不僅促成畫壇的討論,也替現代國畫創造出新的發展出路。 在1971年後,席德進開始以中國花卉作為創作題材,他曾說最能表現中國筆墨線條的莫過於中國花卉,此幅畫作便是他在晚年所繪製的水墨花卉。在《黃金滿樹》此幅畫中,映入眼簾的為一串串下垂的黃色花朵與花苞,是台灣常見的阿勃勒,其枝條呈現中國水墨線條的力道,上端較為粗的枝條以濕筆配合書法,縱橫向的筆觸與停頓的力道,構成粗枝條硬挺的感覺,而到末端的細軟枝條,則使用乾筆垂直的劃落,表現出細薄與柔軟的感覺。留白的背景與席氏晚年追求簡潔的畫面如出一轍,更凸顯了主題阿勃勒,亦給予觀者無限遐思。 出處:盧怡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