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在1970年代,席德進正處遊歷歐美回國後沉澱階段,思考生活與傳統間的關係,作品大多集中在風景的表現上,構圖中常出現大樹、廟宇、古屋到青山綠水,並運用「濕中濕」這樣的色彩渲染方式,早期1950年代畫作中帶有野獸派(Fauvism)的意味,色彩鮮明、短而急促的筆觸,奔放而活潑多樣,席德進經歷二十年的沉澱,風格從外放轉為內在,借景抒情,歌頌鄉土風情。 《廟》全幅以大筆刷染結合書法運筆方式,運用乾刷的痕跡與留白描繪山嵐雲霧,以含蓄的藍綠、土黃、咖啡色調遍佈於畫面中,搭配唯一佇立於中央的廟宇,去除過多景物,保留大片背景的構圖,行雲流水的筆觸間,營造出錯落有致的韻律感。 晚期席氏踏尋台灣各地,從北方澳、東港、基隆、淡水到外海的澎湖、金門,觀察、描繪廟宇、古厝、漁船、牛隻等鄉土題材,構圖相似於1979年《一帆風順》、《荒原》,畫面中單一具體物件描繪,搭配上廣闊無邊的山景、海景、草地,由於席氏掌握色彩、墨色恰如其分,使作品中的空間層次豐富,給人緩慢而沉靜的感受。" 出處:徐翌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