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木棉花

此幅席德進描繪的木棉花是開花的狀態,與《木棉畫(冬天的樹枝)》無花朵的,可以相對照,兩幅因色彩的運用,產生不同的風格與感受。 1968年他提出水彩與水墨畫共同之處,1970年以後,作品中不再有強烈的色彩,彩與墨交融在一起。席德進1971年在《雄獅美術》發表〈我的藝術與台灣〉,思考自己創作與台灣土地的關係,文中充滿對台灣土地的關懷與情感。1970年開始,他把現實景物以寫生的方式描繪台北街頭的木棉花,他不打草稿,而是凝視景物後,直接描繪到紙上。構圖上,描繪木棉花的局部,以筆直的兩根樹枝佔據在畫面,左下方與右下方的樹枝向外延伸出去,使觀者的視線得以有無限的想像;中央筆直兩根的樹枝,他以深色描繪,兩側的樹枝以淡色描繪,因此中央筆直的木棉花成為畫面的焦點;在花瓣的描繪上,他不以鮮豔的高明度橘黃色,而是帶點樹枝的暗色相融合,讓花朵與樹枝可以相結合,畫面具整體性。 席德進運用大小不同的圓點筆觸描繪出花苞,表現出木棉花生動的樣貌,畫面的焦點是兩朵橘黃色的木棉花,透過花瓣的方向以不同的角度,看到其細膩的觀察力與敏銳的心思。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