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洋蘭

1971年開始,席德進以台灣常見的花卉作為水彩主題,畫家認為作為中國現代畫家,以現代之眼來革新的方式之一,便是關照身邊的文化場景,這也可以說明畫家關注著台灣古建築、土地、鄉人的一貫熱誠來由。他曾言道:「一種顏色有無數種不同的強度與彩度,因而顯出它不同的意義,在梵谷畫上的黃色,是陽光與癲狂的生命的耀動,而克利的黃色,可能就是月色,或霧中的黃花。」色彩對席德進而言,在於忠實呈現台灣土地的樣貌。 水彩花卉作品中,席德進往往放大畫面,並非精細地描繪細節,而僅是以色構形。畫面中的洋蘭便是以篤定的筆勢與濃厚的色澤簡練呈現。畫家呈現蘭葉、鱗莖的轉折姿態,以紅褐色表現即將剝離的枝幹外層。堆疊的褐、綠兩色層於沾水的畫底上稍加暈染,這些顏色隨著水份擴散,推擠至色域邊緣,呈現鋸齒的小皺折。黃花分別處在畫面左右的上半部,綻放的花朵以鵝黃、橘黃交錯,最後花芯處點染鮮紅。此作的植株色彩擴張有限,不似其他水份淋漓的作品,背景灰藍的陰影,連結出現實空間景深的實際效果,產生寫實的流光溢彩氛圍。 出處:阮湘芸,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