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在晚期(1979-1981年)的作品,使用低彩度與低明度的風格,大量運用水份來作渲染,畫面呈現出氤氳、飄渺與空靈的感覺。不以黑色的顏料來作畫,他認為,如果加入黑色來作畫,畫面就顯得沒有生氣了,而是運用紫、藍綠、褐色與其他色彩相混色,得到低明度接近黑色的色彩出來,這樣的混色手法,顯現出更豐富的層次出來。 十九世紀末印象派(Impressionnisme)的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1891年所繪的《麥草堆》不使用黑色,而是利用不同的暗色相混色,得到顏色更深的色彩,由此可知,席氏吸收的現代藝術的技法與知識之後,融入自己的想法。左下角的留白的縫隙,席氏以水彩暈染,這樣的手法增添畫面活潑生動的色塊層次,席氏在描繪過程中,先以大筆將紙染濕,從畫面的上方往下染上淡灰色,第一遍完成後,上半部的紙也乾了一點,正可以畫山,色彩就會從山頂往山下流下來,並滲透產生微妙的淡彩效果,有氤氳的水氣與流動空氣的感覺。 此作《霞》,晚霞的層次表現在遠景的天空,橘紅色的彩霞夾在紫黑色的雲層天空中,顯得耀眼奪目。彩霞照映著山腳下的彎曲溪流,配著高低起伏的山巒,可窺見席氏觀察風景之細膩,以生動自然的構圖,將台灣的美景記錄下來。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