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於1970年代,逐漸放棄過往以現代風格的水彩表現方式,開始以墨與彩的融合方法創作,席氏認為,在「墨分五色」的變化中,可體現生趣盎然的感覺。 席氏在色彩未乾前,加入紫、藍、綠色,並藉水的暈染效果,得到清透的效果,黑色層次豐富的山巒。整幅畫,席氏將畫面的重心安排在左邊,左半部的暗色較重,樹木表現較仔細。前景處,席氏保留大量的空白,讓水份得以暈染,表現輕重的節奏感,前景的樹木,高低層次不同,席氏並以濃彩橘色、黃色點綴樹枝上頭,增添許多生動的感覺,樹枝上的暖色的花朵清晰明亮,十分引人注目。綠色的色塊表現草叢或樹林,以黑色的筆觸來表現茂密的樹叢。從近到遠,以深色到淺色層層堆疊出較深的色彩,表現山巒層疊的層次感。觀看山巒的色彩層次,席氏並非一整座山是同一個顏色,而是山頂偏暗,山腳偏亮,讓整座山賦予豐富的顏色變化,便是他水彩的特色。 由於台灣山林以叢林與樹木為主,不像大陸有陡峭的山壁與岩石,所以席氏不使用皴法,色彩與水份的交融,其內涵懷抱著中國文人的胸襟與生命體悟,氣韻流動間,賦予畫作一股清新脫俗與無窮的生命力。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