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校園

席德進與廖未林(1922-2011)在1952年年底於台北合作大樓舉辦展覽,席氏展出水彩、油畫、速寫和「新國畫」。他在1950年代初期深受野獸派(Fauvism)與抽象藝術的影響,筆觸和色彩傾向直覺性,沒有細節的刻畫。 藉由購買的瑞士版現代畫集中,他認識到西方繪畫印象派(Impressionnisme)到野獸派的繪畫風格,讓他對色彩有了新的認識。1952年離開嘉義中學的教職後,觀察嘉南平原的景色,受學生的影響描繪許多椰子樹,整幅畫以冷色調為主,中央紅色國旗形成畫面的焦點。席氏以線條描繪草地,奔放豪邁的色彩與筆觸,表現出台灣海島型氣候的景色,沉重的墨綠色景物與土黃色地面形成色彩對比。他以「乾筆」描繪出土地粗糙的質感,地面淺色的留白處,呈現出陽光強烈的感覺,從畫面色彩與光線的處理,感覺到台灣炙熱的氣候;地平線與道路相連成「S形」,構圖上饒富趣味;樹葉的描繪,運用不同筆觸的表現手法,線條勾勒和乾刷,以及點狀揮灑,表現出筆的多樣技法;幾個「剪影」的人表達校園的景致,讓畫面增添生動的景象。 在1950年代初期,透過揉雜西方多元性的藝術風格,藉由向現代藝術色彩的學習,他在水彩的描繪上獲得了新生命,並找到新的一條路。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