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朴子廟

席德進1948年任職於南台灣的嘉義中學,南台灣耀眼的光線與鮮豔的色彩,迥異於家鄉中國四川。席氏體會到學生所描繪的景物,比他畫得更富於真摯的情感與新鮮,於是他拋棄的傳統學院的技巧,以真摯的眼光還捕捉自然風光。誠如他所言「自然」給他自由的畫法,重新找到面對自然作畫的方法,對台灣海島型氣候炙熱的氣候有了新的體悟。 席氏表示:「由直線、弧線所構成的美是純粹的美」台灣傳統廟宇建築的線條構成,便是席氏擅長的造形元素。1947到1950年代,席氏的線條風格深受老師林風眠(1900-1991)的影響,因此在線條的表現上不斷鍛鍊,成為畫面的一項美學要素。這個時期,席氏的作品強調建築物與整體的透視感。中央廟宇的線條,以粗黑厚重、粗獷有力的線條勾勒出廟宇具象的外形。對比左右兩側較抽象的樹叢與竹籬圍牆,席氏以奔放自由、狂野的筆觸描繪樹木。席氏在描繪右側的小路、樹木、與竹籬圍牆,呈現出近大遠小的透視感,讓觀者的視野可以從前景往遠處無限延伸,構圖上具遼闊自然之感。1949年是席氏來台灣的第二年,席氏透過廟宇色彩、剛健有力的線條表現出他對於南台灣的印象與觀察。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4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