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0年代初期席德進曾在嘉義任教的日子裡,遇到了當年藝專的同窗木心(1927-2011),木心在席德進去世後曾為文紀念那段與席氏相處的日子裡,兩人的心緒與感觸——「當年藝專的幾許驕子,都是西方浪漫主義迴光反照的蜉蝣」,席德進也因南台灣的風景與學生純真的繪畫所感動,欲摒棄在藝專所學的陳方舊法,在放棄教職前往台北後,席德進的畫風開始轉變,主要是受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初期繪畫的影響。《屋》中便以鮮豔的原色描繪台灣亞熱帶的明媚風光,建築、草叢植物均幻化為簡單的線條以及點狀筆觸,並且疊加上色彩渲染的基底之上,呈現帶有印象派(Impressionnisme)朦朧柔和的畫面氛圍。其中,左側位處陰暗的樹木,以紫、群青融合的色彩表現,更是彰顯了他對於印象派之於色彩與光學原理的掌握,並可見其受到恩師林風眠(1900-1991)的影響,將濃烈的色彩融入其中,形成層次豐富的陰影變化。席德進自歐美遊歷歸國後,對於色彩的使用便不僅止於表現陰暗與背光,而是使用在古建築的房屋造型中,藉以彰顯傳統的古樸之美。 出處:黃皓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