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自1948年來台後,有機會即外出進行創作,寫生習慣延續終生,成為其創作的重要元素。《屋》創作於1952年,為席德進辭去教職正式投入藝術創作生涯後較早期的作品,雖然為藝術家風格初探的試驗創作,但已從中可看到許多日後席氏藝術風格的元素與特質。 席德進在畫面中使用黑褐色短線條進行勾勒建築物的輪廓,並使用不同的色彩去描繪高牆外各種建築群的屋頂與牆面。在這個少有的仰視觀察視野中,可以看到席德進日後純藝術的欣賞角度,其所描繪的重點不在追求物體的完整或是整體畫面的架構,只強調局部之美與其設計感,成為作品的主體與主題。在顏色運用上,色彩雖有多樣有變化但仍統一以沉穩的黃褐色調為主,建築物牆面的色彩卻也展現出明亮感,運用明暗的變化,突出整體的效果與空間感。 一個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風格形成並非一蹴可及,但相關的影響與元素,卻可從其創作歷程中,發現其逐步的演進與發展,今日看席德進晚期的藝術創作與美學,亦可發現其成就影響,並非短暫的幾個事件與部分條件就達到,更是一步步循序累積多年而成。 出處:陳厚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