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1948年來台,於嘉義中學教書之餘,經常出外寫生,直接面對炙陽下的南台灣土地,回憶起這段嘉義教書生活,「我了解了台灣在夏天的色彩是如何地光輝燦爛,才知道那些樹是多麼有力,那雨後的落日雲彩帶著溫暖、柔潤,樸實的村莊、人物…,我的畫與別人不同,大概就在此了…」後言道,是自然帶給了他自由的筆法。 畫面描繪真實的景致,由道路指引的方向望去,所及之處依序為草地、路樹、遠山,旁有幾幢屋舍、電線杆,目光為鮮明的屋頂色彩所吸引,因而拉開了原本道路的視線路徑,從平遠的構圖抽身,發現上方更廣袤的天空、遠山遠樹若隱若現。將這「自由」筆法稍作分析,暈染而飽含水感的色彩,位處畫面中段的樹木上消失,以數筆乾彩快速地加壓、綠色顏料因而帶著飛白、向上提起,營造出樹叢的躁動,褐色線條劃出立桿,與旁邊加了輪廓線的屋舍,一同穩固了地貌。這段期間內,託自自然的無數寫生練習,讓席德進在同年(1952)北上,決定走上追求專業畫家身分的道路。 出處:阮湘芸,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