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氏牢記著老師林風眠(1900-1991)教誨:「要從自然中去抓些東西出來」,因此,「寫生」、「師法自然」創作最重要的一步。1950年代初期的風格,席氏融入了對現代主義的創作觀念,色彩上,接近野獸派(Fauvism)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的使用,席氏並不是直接挪用現代主義的手法,而是轉化成自己的風格。在筆觸與線條上,表現出對光線與景物的捕捉,藉由細碎的筆觸堆疊出茂密的樹葉與草叢,並使用互補色表現出景物的光影變化,正中央的樹木呈現寫實的筆法,而右方的樹較為抽象,以簡單的筆觸表現出樹葉茂密的狀態。 席德進言:「重新開始畫一塊有真實感,有生命的色彩,尋找一種能表現眼前自然動人的美的畫法。」。他以簡化的筆法,鮮豔的用色,強化所要表現的主角,這樣的手法,接近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的色塊,尤其是後方的山形,簡化成幾何色面。此時,此幅水彩畫,風格延續的油畫筆法,受到畢費(Bernard Buffet, 1928-1999)的影響,以黑色線條勾勒景物外形的輪廓線,形成剛健有力,富含運動感與節奏的景物,席氏以互補色的技巧,捕捉大自然光景瞬間光影的變化,賦予大自然景物生命力。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