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岡山(景)

「自然」與「傳統」一直是席德進創作道路上的兩大核心,是供給其思索與追求自我藝術風格過程的無盡養分源頭。1948年至1952年,他從中國來到台灣任教於嘉義中學,此時期,他終於得以一虧台灣島嶼的亞熱帶風光,在教學之餘,他閱讀文藝書籍,聽古典樂,並從學生的畫作獲得感動,試圖放棄原本所學的技法,以直覺與本能出發與眼前的大自然接合。《岡山(景)》,即是他來台初期的寫生水彩作品,彷如受到南台灣泥土氣息與植物的召喚,他以躁動表現性的線條,呈現熱帶樹木經風吹過的騷動姿態,畫面中線條筆觸有著強烈速寫風格,色彩整體則偏向平澀,唯一鮮明的顏色,是隱藏在樹叢後方的民間信仰廟宇建築屋頂,如同他1950年日記所提的:「有光沒有彩,這是一幅平澀、暗淡的畫,這裡包括著平庸與偉大。」席德進此時期的作品,尚傾向於習作性質的摸索階段,然而,其以質樸色彩與傳統建築的表現題材,則已然預示其作品日後的發展與關懷。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