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康乃馨)

在1910年代的中國,水彩主要作為油畫的草稿使用,真正開始發揚光大乃從林風眠(1900-1991)、徐悲鴻(1895-1953)、高劍父(1979-1951)等人,將水彩由歐洲、日本帶回中國,並混合交融水墨,使水彩於1930年左右開始大放異彩,席德進於1942年進入國立藝專就讀,以早期水彩畫作中可看出風格受林風眠師承的影響。 席德進於1948年來台,任教於嘉義中學,受到周遭環境影響,此階段水彩畫多以台灣南部風景寫生為主。席氏寫生時,不將描繪對象完整填滿畫面,以《花》為例,以暈染的墨綠鋪滿了空間,康乃馨的花莖與枝葉多加諸了一些筆觸,暗示著康乃馨由右往左生長的動向,花瓣不以寫實勾勒的形式,而採用寫意的方式若隱若現於彩筆點染之間。康乃馨清淡的黃、橘、粉紅與背景深墨綠相襯下更為突出,不因暈染而色彩混濁,由此可見席德進對於水分掌控的熟稔。在席德進的創作過程中,日常事物皆是他所關注的對象。他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表現台灣各地時節之風貌。 出處:徐翌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