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現代社會中的街景景觀,往往影射一個更加真實的即景心境。席德進以街道立面的建築框取熱鬧市集的街道景致,在現代化的建設間,人物往來穿梭其中,溫暖的日光照射在房舍建築上,間接投射出熱鬧人群的日常光景。席德進在1952年,離開教職北上專事繪畫,日常所見即是寫生的題材。台灣美術發展史上,以街景作為表現題材的作品,往往足以鋪展開來一個時代的現代性特質,正如英國藝術史學者邁克爾・巴山戴爾(Michael Baxandall, 1933-2008)所指的「時代之眼」(Period eye)。透過對於具體社會現實的摹寫與再現,觀者得以進一步了解並認知到特定時代的社會狀態,以及整體社會的時代內涵。席德進採取西方的透視視角,表現街道上的商集風景,使觀者置身畫面中不可見的前景處,共同經歷市集的真實光景。這是席德進與觀者同在的觀看位置,由於街景的景深透視安排,我們的目光足以涉入其中,感受時代氛圍下市集的熱鬧與喧囂。此亦正是席德進筆下所謂「掌握土地的真實」的表現。 出處:陳美靜,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