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受到野獸派(Fauvism)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色彩強烈、林風眠(1900-1991)剛健有力的線條,與畢費(Bernard Buffet,1928-1999)粗黑線條的影響,於1954年開始將強烈色彩帶入作品。 整幅畫運用不同層次感的藍色,以水份較少的「濃彩」來表現。右方房屋的色塊及遠景天空的色彩,以暖色系的「對比色」來表現,顯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席氏運用「線性」的方式,尋找自然物線條的構成:地面、竹籬圍牆、電線桿、天線、樹木與草叢。其大量運用線條的粗細與方向、水平與垂直來表現景物。在前景草叢的部分,以刮除的方式,表現前景處的草叢,並以許多不同方向的線條,來表現風景的空間層次感。 色彩的處理上,席氏以大色塊的方式來表現樹木與草叢,這樣的手法近於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塞尚(Paul Cézanne, 1839 -1906)簡化過後的色塊;遠景天空的色塊,其不以渲染的手法,而是以藍色、橘色和紫色來表現天空的層色感。色彩沒有相互融合在一起,中央橘紅色的天空色塊與樹木的綠色,產生視覺衝突的感覺,這種色塊的處理手法,將對比色並置,帶有表現主義(Expressionnisme)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1900年代初,色彩對比強烈的手法。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