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涼亭

1970年代,對於席德進的創作生涯而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轉捩時期。他的水彩轉向融合水墨暈染技法,其部分作品,也開始出現以適用於室外寫生的「本畫仙」宣紙繪製而成。此階段他重新察覺中國傳統筆、墨、紙間的趣味。此時,我們已難純粹以水彩與水墨範疇對其作品進行劃分,在題材上,他則從繁鬧的街景,逐漸退至杳無人煙的山林、荒野,畫風轉為恬靜、空靈、蕭瑟。《涼亭》,一池清水、倒影、搖曳的樹影與和緩遠山,是席氏所發掘的「隱藏在遠僻鄉里裡未被讚美的風景」。其用色不再是著重亞熱帶氣候原始色彩的表現,空間也消去了景深透視,改以透過色調的配置,強調出視覺上的遠近,技法上則大量融入水墨的暈染技法。藉由空間、用色與技法,表現出水墨山水畫中的意境與空間。席氏曾說:「我熱愛台灣,這兒的人和景物,永遠是我的藝術所依賴的酵母」。縱使在1970年代之後,其不論是在題材、內容上皆趨向轉變,但他始終以台灣風景為素材,也從此時開始,除了中西技藝的交融,他將台灣山水與現實景物轉為文人畫,將傳統與現實連接,以水彩表現心靈中的中國,理想中的自然,創造出其新的繪畫語境。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