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於1969年以後,放棄現代主義的藝術風格,於1970年代開始觀察描繪建築古屋,注意到筆墨在宣紙上的特殊效果,使水彩有了新詮釋的方法。1966年後,席氏回到台灣,畫作與1962到1966年遊歷歐美的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天空與地面保留大面積的留白。回國後,席氏被民間藝術所吸引,開始造訪台灣各地的傳統建築、古厝與民俗古物。 此幅《廟》,畫面以高彩度的紅、藍色為主,大塊面鋪陳古厝的牆面與屋簷,並大膽地以高彩度的色彩,橙、黃來勾勒廟宇的細節,呈現出台灣傳統廟宇的豔麗色彩。中國民俗色彩的現代性,在水彩畫中被發掘了。這與席氏遠赴歐美各國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古蹟與畫廊的經驗有關,他希望從偉大的藝術中找尋自己的藝術與定位。當他從居美(Guimet)博物館中一座東方美術館的收藏,看到中國古代的藝術品,讓他有新的啟發,因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民俗古物產生愛好與感動。 席氏認為,台灣傳統廟宇的線條是最美的呈現,它是曲線與直線簡潔俐落的構成,他筆下的古厝與秦漢碑帖一樣,具有平衡對稱、穩重大器的美感,從中國的建築看到中國人的色彩學與美感。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