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2至1966年遊歷於歐美的期間,席德進既接收到普普(Pop art)、歐普藝術(Op art)等潮流,卻也在參訪各地博物館時,看了許多經典的西方名作,逐漸體悟到:應該回到台灣,去畫一些「偉大」的作品,去生活中國人的生活,因此在他回到台灣後,便致力於記錄台灣古建築、研究民間藝術,而此件作品正是他描繪古屋之作。畫面中,席德進運用極為濕潤的筆法,將風景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使觀者將視覺重心放置於屋舍,而色彩也不再五彩繽紛,而是聚焦在描繪古屋、牆面所需的幾種色彩上,對席德進而言,色彩的實驗已非他在1970年代時所致力的目標,反倒是有感於「眼看著新的文化襲來,而把幾千年來中國優美文化的遺產替代了」,所以他真正想做的是將那些即將消逝的建築記錄下來,也因此他的古屋作品,事實上是將其理想——傳統與現實連接起來的實踐。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