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0年代後,席德進於台北的生活搬遷到天母,鄰近各國駐台大使館、美軍顧問團、俱樂部。當時席氏沉浸在戰前到戰後遺留下來的日、美式風情的房屋環境裡面。1962年八月,席德進赴美訪問,1963年後他的足跡遍佈歐美各國,此時他除了於報章雜誌,撰寫其觀賞西洋藝術展覽的評論,也延續了先前在台北天母探索此階段藝術風格的過程。 此作品《橋》為席德進遊歷國外期間所創作,作品刻畫的主題「橋」,分割了畫面的空間,讓天與地、海與陸、遠近的房屋群。由近景漸次向遠望,可看見席德進於橋墩下、聳立的房屋群,乃至於畫面右方籬笆外,樹木枝枒兀自垂直生長,皆有著深淺不一的陰影。 相對於遠處樓層狀的現代建築,這樣的陰影表現在自然形成的明暗、或藍、白、橘、黃房屋立面的色澤反光,也像是留下一枚深刻的「印記」,將當時畫家所處的空間與地理環境特色,立體地浮現在繪畫當中,而法國畫家畢費(Bernard Buffet, 1928-1999)對席德進的具體影響,則體現在席氏運用黑色線條勾勒橋的主體外緣、房屋群體的外框輪廓粗線。 出處:陳威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