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在1952年離開嘉義前往台北後,因在1954年購買了一本現代畫冊,使得席德進在水彩畫的色彩呈現,曾有一段時間受到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繪畫的影響,特別是馬諦斯由印象派(Impressionnisme)色彩跨向野獸派(Fauvism)筆法的轉化。這幅創作於1956年的《風景》中,雖依然呈顯著印象派的色彩表現,卻依稀透露著席德進日後所發展的風格線索:在構圖上,將空間三分為前、中、後景,以遠山作為背景,中景則以古樸的紅褐色揉雜著青綠的渲染痕跡,描繪畫面中央與畫面左側低矮的傳統閩式建築,夾處兩者其中的建物則主要以墨綠色表現,似乎在暗示觀者此處深遠而隱蔽的空間關係。此時期席德進重視彰顯色彩的張力,因此在畫面中鮮少運用留白的技巧,反而將大面積的天空均暈染著清淡的昏黃。在席氏受到西方抽象繪畫影響之前,此時期的作品可作為銜接1966年,藝術家自歐美遊歷歸國後,探索鄉土與關懷傳統的前徵。 出處:黃皓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