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早期的創作風格與歷程,可從當年藝專的同窗好友的回憶中,隱約地窺探到那時藝專畢業正在摸索繪畫語言與自我認同的糾結、瓶頸——「當年藝專的幾許驕子,都是西方浪漫主義迴光反照的蜉蝣」,在席氏早期的作品中確實隱透著西方古典、現代繪畫的影子,席氏也曾自言在1954年時曾購買了一本現代畫冊,並受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啟發,對色彩有了更深刻的體悟。《風景》中晚霞的薄淡嫣紅光線籠罩著畫面,使得畫面整體的色彩帶有柔美、曖昧的軟調,即使畫面色調相近,但藝術家善於利用水分尚未被紙張吸附前,再施加上縱向的色彩線條,形成自然且流暢的筆觸痕跡,表現路旁建築與圍籬垂直向下的張力,使夾處在其中並向遠方延伸的泥路更具空間的深度;畫面左側,鄉人們所騎乘的腳踏車,勾勒腳踏車支架的輪廓線隨意凌亂,與朦朧不清的鮮綠、赤紅色相互交錯,利用濃豔的用色浮顯出前景的立體感。在這段時期的水彩畫中,席德進雖然受馬諦斯刺激,苦尋描繪台灣風景的色彩方法,卻依然保有著藝專時期恩師林風眠(1900-1991)的影響,透過色彩的使用,為溫軟的畫面畫龍點睛,營造出景物在空間中的層次感。 出處:黃皓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