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1948年來台以後至1960年代初,一般被視作席德進水彩繪畫演變的第一段分期,此期的創作風格還未定,部分作品帶有習作性質,卻可從中窺見藝術家所關注的重點,如鄉村風景、街景、廟宇等台灣獨有之地方特色。 《風景》一作可以看出席德進從最初纖細、柔美、抒情的創作風格,走向對於色彩、質感、結構、形式等繪畫風格的嘗試。雖然席德進日後作品中,所經常運用的黑色勾勒輪廓線與平面色調表現技法,在此時都還不明顯,但已然可以從畫面中樹、屋的造型線條和背景設色中,感受到藝術家有意識地在用筆和色彩上作出突破。 1952年席德進從嘉義移居台北後,畫作風格開始表現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早期作品影響,尤其印象派(Impressionnisme)色彩跨到野獸派(Fauvism)筆法時期的繪畫,對席德進產生啟發性作用,從席氏同期的作品中,也可以體會到表現主義的筆觸和野獸派色彩的底蘊。 出處:林祖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