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在1952年辭去嘉義教職,前往台北與廖未林(1922-)同住,透過購買的畫冊,認識了野獸派(Fauvism)對比強烈的色彩:「其中包括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特朗(Joseph Turner,1775-1851)、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等,他們都用了大紅大綠來畫風景。因此我也開始用強烈的原色來作畫,這時我才對色彩有了認識,用這種強烈的色彩,正能表現台灣這亞熱帶的陽光和景物。」 《景》是對農家日常景象的描繪,農夫挑擔和務農以簡筆帶過,著重於前景空曠的農田和後景緊連的屋舍的對比。前景濕潤重疊的色彩,呈現綠田景致,並以較淺的灰綠色,凸顯務農人家被農田包圍的景象。相較前景水潤的綠意,後景直線勾勒的屋舍相較剛硬,有著畢費(Bernard Buffet, 1928-1999)直硬線條的影子;設色則帶有野獸派(Fauvism)色彩對比的特點,如紅牆房屋疊以綠窗,抑或是畫面中央並置的藍、紅色,在錯落雜亂的農舍中,引領觀眾的視線焦點。整體而言,農屋的處理方式,已透露日後以線條描繪輪廓後塗以色塊,著重色面表達的手法。 出處:林芳多,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