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在水彩、水墨、書法之間的琢磨和學習,使他得以採取墨與彩相互融合的取徑,將不同的媒材與技法充分表現在各式的繪畫主題之上,特別是風景主題的作品。 此作中的人物置身在連接船屋的河面步道上,兩人的對話宛若消隱在遠處山景的悠遠與靜謐之中,船屋後方不遠處的鐵橋,則昭現出現代生活的時空光景,這是1968年席德進前進歐美畫壇後的回鄉之作。中景處一人孤坐的扁舟,向著鐵橋的方向前進,他的寧靜狀態與同在中景處對話中的兩人相較,似乎更加融入遠山所傳遞出的悠遠與淡泊之中。水彩與水墨暈染技法的結合,使得席德進的用筆,在線條的傳摩和和色彩的暈染之間,形成相當微妙的對話。李乾朗(1949-)在《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中提及席德進出國四年回國之後,對於台灣城市產生相對的敏感度:「1966年回台之後,畫了台北小南門與北門的城門樓,顯示他對於城市地標的敏感度。」 於是,席德進在靜謐悠遠的山水景觀中,置入一座現代化建設的鐵橋,確有其對於城市再認識的一種關懷視角的延伸。換言之,具現代性的城市光景,成為他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的一個線索,卻無礙於恬適風景的再現。 出處:陳美靜,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