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香港)

1960年代以前風格偏向以現代主義的手法,於1966年到香港旅遊,並在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舉行個展後返回台灣,席德進會隨身攜帶繪畫工具和速寫本來捕捉眼前的特殊景色,在他旅行過的城市中,表達出當地的色調、氛圍與特色,呈現出不同的旅行經驗。 主角前景以留白的方式畫出前景的高樓大廈,高樓將後方的視野幾乎快完全遮蔽;遠遠望去看到遠處有海邊、山巒與天空,遠方的船隻。席氏以抽象的方式,利用簡單的線條,將遠處的船隻一一勾勒出來。遠方的海邊、山巒與天空,以渲染的方式呈現。因此,前景以現代主義的技法描繪現實場景,後方遠景是中國山水技法的渲染意境,兩者作結合,呈現出不同的感覺。 席氏在1957年到1969年前,所描繪的街景與建築,呈現出具有透視與三度空間結構性的構圖。此幅畫,利用粗細不同的線條,以現代主義幾何圖形的方式,將建築物的結構與立體感勾勒出來,再以簡單的淡彩色塊,暈染建築物暗色的牆面,因此整體上看起來簡潔有力、乾淨俐落,帶有清新明快的節奏感。席氏所描繪的窗戶,呈現出大小不同,賦予變化的形式;豎立於畫面中央的建築物,其造型相當獨特。席氏以各種顏色的塊面將繁忙街道上的招牌描繪出來,呈現出1960年代香港發達繁榮的樣貌。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