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外國街道

1963年至1966年,席德進暫離台灣旅居歐洲。此時,他好比再次將自己化身為於年輕時為遊歷而出走的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投身於歐洲的生活景物中,有段時間甚至以街頭寫生來維持生計,從早畫到半夜,「不思想、不回憶、也不希望什麼,全把自己忘去」,他說,他不是放棄藝術,只是想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在一定的時間為某種任務而勞動。在今日當我們試圖回望席氏這一時期的畫作,或許可以此去體認其當時的心境。 《外國街道》,即為席氏以歐洲城市四處可見、豎立著各式柱形紀念碑的街景為寫生對象。紀念碑後方圍牆內的圓頂建築,似乎是這裡所屬的某個重要機關,齊整的路燈、行道樹、交通號誌,說明著這裡的文明與秩序。附有裝飾雕塑的紀念碑,顯示出此地的文藝與古城氣息,柱子上方所站立的雕像、雖以速寫線條簡筆描繪,但仍可從其形象,約略辨認出為某個被標舉出的歷史英雄人物。整幅畫作以勾勒的輪廓線條表現為主,色彩僅重點式地點綴於其中,散溢出古城古典浪漫的情調。席氏曾於寫給莊佳村(1942-)的書信中,提及歐洲城市所常給予人具戰爭氣息的感受,他感嘆人類歷史承載著的戰爭、勝利與滅亡,在看似進步中,戰爭卻從未從歷史中真正隱去,此段感想或可作為觀看此作背後意義的另一種解讀。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