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古屋

席德進於1966年認真觀察台灣傳統建築,並開始蒐集民間藝術的資料,到1974年,古建築成為水彩畫的主要創作題材。席氏曾言:「或因墨是變化無窮的,墨是中國畫的特色。墨在宣紙上產生的墨韻,意象是抽象的,是西方繪畫工具所難企及的。」 構圖上,席氏採用虛實的對比,前景的草叢採用抽象的筆觸,簡單的線條筆觸加上水份的暈染。草叢後有池塘,此種景象是在鄉野間常常看到的。席氏以淡彩來暗示水池,中間的傳統建築是畫面的重心。後面遠景的山巒以大筆暈染,以較低明度,將遠山的層次表現出來,營造此幅畫的空間層次感。 席氏將中國的彩墨與水彩作結合,以低彩度與低明度的方式表現古屋。在古屋的建築層次上,席氏簡化建築繁複的造形裝飾與色彩元素,以樸實的墨綠色、深綠色,勾勒出古屋的外形,並以大塊面的色彩鋪陳建築的屋簷與屋脊,使整幅畫呈現簡潔有力、建築沉穩而具量感的雄渾氣魄。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