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觀音山下

此作《觀音山下》創作年代推測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間,期間席德進在台灣山水風景中追尋屬於中國的精神而四處寫生,將其兩大藝術泉源——「自然」與「傳統」入畫,構成以台灣傳統建築搭配山景的景色。此幅於淡水描繪對岸觀音山日落之前的景致,畫面中以灰白色的淡水河分成兩部分,遠景深藍黑色的觀音山,與近景棕色屋頂橘色或白色建築體的閩南式建築,形成冷暖色調上的互補。濕潤的筆觸橫刷堆疊色彩,從前景建築附近的淺綠色草叢及棕色草木可明顯得知,營造出寧靜及平和的鄉村景致。此外,近景建築與後方棕色隨風搖曳的樹木交錯排列,橫向的淡水河、平原與垂直的山峰、樹木及建築,呈現出畫面的韻律。近景傳統建築為此作的焦點,大量運用多種色彩的堆疊與適度的暈染,凸顯建築的體積感,藉此與對岸觀音山達到比例上的平衡,在淡水河兩岸互相輝映,整幅畫作給予人平和靜謐的感覺。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