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房

席德進在晚年1970年代的水彩風格和1950年代截然不同,色彩與水份運用上也不一樣。在1970年代起的風景畫,如《山下紅屋》與《竹東彭屋》看到席氏將古屋與自然山水做融合。 從1971年起,席德進開始至戶外拍下即將消失台灣古蹟的照片,親自體驗、田野調查並保留大量珍貴的照片。1972年,席德進受邀至淡江大學建築系演講,帶起一股古屋的熱潮與古蹟保存之觀念。1976年席氏應邀至淡江大學教授水彩畫,在課堂上,席氏引領學生領悟傳統建築之美,將古蹟保存觀念帶給學生,並為彰化孔廟保存案奔波。此幅《民房》,前景草叢的描繪上,席氏在渲染濕的時候,以立著畫架作畫,再以濕的筆觸、揮灑,刻意製造出「水漬」的痕跡,呈現出前景的另一個層次。「水漬」的痕跡是許多藝術家創作所避免的,席氏卻營造出另一種層次與氛圍,讓觀者領略到台灣平凡山水的魅力。席氏運用水彩暈染與乾溼的特質,構圖表現出虛、實的前後層次感,讓畫面充滿節奏感。豎立於畫面的電線桿,與紅色古厝形成傳統與現代的強烈對照。 席德進所描繪的古屋,將自我情感投入,充滿中國美學中神遊太虛、進入想像世界的精神狀態,物我合一,將紅色與綠色並置,互為對比卻不衝突。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