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1966年自歐美返國後,對於傳統民間藝術的保存與台灣自然風光的關心,皆投入大量的關注與努力。然而1970年代起台灣政府開始一連串如十大建設的大型公共建設,讓許多傳統建築與自然景色在這一波建設風潮中消逝或破壞。然而新建造的建築,除了本身對於既有環境的改變外,其所代表的進步與現代發展,抑是象徵與成為「未來」的台灣風景。 此幅《風景》,席德進在主要色調上採用黃褐色為基調,搭配些許的淺藍色來建構這個正在建設中的大型建築,創造出沉穩的氣質。在整體結構上,席德進以保留底色的方式製造建築物不斷往下延伸的意境,讓觀者與遠方的天際線和電線桿同一水平線,搭配色彩由上往下漸減的方式,製造出俯視的視角,使觀者更加感受到建築物的龐大與深度。 一般藝術家在進行創作選材時,多偏好美好且完整的對象,少以建設中未完成的對象為題。但席德進選擇施工中的建築為題材,看似與席德進追求傳統、自然的創作精神有所差異。誠如席德進在《我畫‧我想‧我說》提到「現代的來臨是無法抗拒的,古文化的消失也無法挽回」,傳統來自新創,變遷亦是歷史的一部分,以此為景席德進更是記錄與見證當下的歷史。 出處:陳厚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