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席德進於1970年代體認到中國潑墨書法與水彩畫有異曲同工之處,開始以大寫意的方式嘗試描繪景物,此時席氏將中國書法的筆勢與力道應用在水彩上。 席氏在描繪時,立著畫架,運用水份滴流的即興手法,表現不規則形狀的葉子。席氏先畫出遠景,以「濕中濕」技法,再疊上濃彩,這樣的處理手法,使畫面具有前後的空間層次感。這幅畫整體以偏低彩度、低明度的色彩,以及對於水份的運用掌握,將虛實層次表現出來。席氏不著重描繪花卉的寫實外形,而是加入個人奔放的筆觸,以大色塊表現葉子。葉子有著不同方向、姿態,深淺濃淡不同,具有空間的層次感。粗細不同的線條表現植物的莖;大小不同的筆觸表現花朵;運用不同方向的細線條表現出花托。 席氏寥寥幾筆成畫,以簡馭繁,以「簡筆」的方式,強調植物的外形與線條,植物前後的虛實濃彩的色彩變化,給人豐富的意象與想像空間。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