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從1970年代,席德進發展出墨與彩交融的山水,席氏將書法、水墨的筆法運用在水彩畫之中,並去除中國山水畫皴法技巧,將樹枝的畫法便運用書法之筆法;水墨韻味「不求形似」應用在樹枝外形的描繪上,藉由筆勢方向與用筆的輕重,活潑的線條運用,表現出生動、興致盎然的樹枝變化,是這幅畫的特色。 在構圖上,席氏將每棵樹的樹根立基點都不同,最左方最深的樹木,席氏安排在最下方,從左至右,立基點漸漸地往上安排,如此安排手法,樹木有前後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安排了一條路徑,讓觀者的視野可以往後延伸的感覺。左邊色彩最重的樹木,席氏安排為前景,最右邊的樹木以較多的水份暈染,表現出遠方的空間層次感,此幅與1954年的《樹》的表現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席氏不仔細地刻畫樹葉,而是以水份的大面積暈染做出樹的外形。在遠景的部分,則以抽象的色塊描繪樹與地面的草叢。 席氏以水彩的特質,色彩的濃淡精確地掌控空間層次感,將遠近的空間層次感表現出來,在色調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意境之法,表現在西洋水彩畫,中西結合,強調意境與情境空間層次感,呈現富中國水墨意境的情感。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