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彩在藝術史的脈絡中,常被視為草稿或次等創作,民國初年(1910年代)的藝術家也因襲此觀念,直到高劍父(1979-1951)等人探尋國畫的過程中,感受到水彩對水分流動與顏色層次的掌握,與水墨的沒骨法和即興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水彩逐漸邁開革新步伐;雖然一度因政治動盪和西方抽象畫的熱潮影響而衰退,但1960年代劉其偉(1912-2002)等人的摸索,水彩領域又加入許多新血。而席德進是在1970年代投入水彩領域,關注鄉土風景的他,將台灣花鳥和風景潑向畫紙,而《花》便是1971年後成為創作核心的花卉系列之一。他以有如傳統水墨捨去輪廓線的技法,直接用飽以水分的色彩描繪,花瓣輪廓淺色暈染、中心艷紅,具立體層次感,展現畫家對水分的純熟掌握;枝葉整體以不同色系的墨綠暈染,呈現枝葉的枯鮮,茂密綠葉相映右上艷麗的花朵,穩健了畫面的平衡,水分蔓延的模糊氛圍中,如同雨後的朦朧景色。相較1950年《花(康乃馨)》的壅塞感,畫面無留白,用色單薄,《花》暈染自然,設色沉著兼具恰當留白,是席德進晚期花卉作品的特色。 出處:林芳多,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