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1966年返台以來,持續關注與記錄台灣的廟宇、民間藝術等古文化,而也因為對新文化的抗拒,席德進對風景的描繪不再是早年或旅外期間時常畫的街景,反倒是撤退到荒野,去畫青山、水草、船等景致,而《風景》便是此種題材的創作。畫面中空無一人,僅存的是環繞綠地的青山以及藍天,山體的輪廓線簡要地框架出山形,並使用飽含水分的筆法填上色彩,暗面與亮面的安排更形造出山勢的立體感,整體的色調偏暗,為空曠的空間增添了蕭瑟感受。對席德進而言,這樣的蕭瑟「幾乎把人世都否定了」,他透過將台灣的山水、現實的景物轉化為文人畫,將傳統與現實連結,他曾表明:「我畫上的山、水是台灣這地方的,精神是中國的」,但精神上的中國似乎並不等同於此種題材的文人畫即為中國的脈絡,以此而言,《風景》不僅提供了關於文人畫、中國的思考,也呈現出席德進晚年作品中蕭瑟的風格特色。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