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於1966年甫自歐美返台,開始將南台灣的人物結合旅外時所接觸的歐普藝術(Op art)作為創作,同時也有感於古建築、民間藝術的快速流失,而時常描繪古厝、古廟等主題。《風景》雖然並非以古屋為題材,但也為席德進晚年的藝術,提供了另一面向的理解。畫面中,前景保留大空間的草地,後為一排樹木,遠景運用晚年常用於描繪山體的青色,以及極為濕潤的筆法,繪出塊狀式的山,整體色調偏暗,營造出蕭瑟之感。此風景題材對席德進來說是一種抗拒新文化,轉而撤退到荒野創作的實踐,他說道:「我畫上的色彩少到了極點…寥寥數筆,顯得既空茫,又蕭瑟…我突然發現我掉入了中國文人畫的圈子」,然而,他所謂的文人畫已是透過台灣的山水和景物進行轉化,內涵早已無法全然等同中國傳統的脈絡,而《風景》可提供為重估此項說法的一項例證。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