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樹》畫面中所描繪的是種植於水澤中的多棵樹木,水澤以富含水分的用筆,刷染出水分的濕潤感。樹幹靠近池澤處,以帶水的筆觸描繪出水氣蒸發時的氤氳,向上延展的枝幹則運用乾筆、具力道的線條勾勒,同時池中也有樹木的倒影,由此顯示出席德進在寫生時,對於物象、環境的掌握相當地精準。進一步觀察色彩,席氏選用了褐色、褐綠色作為主要色調,未添加更多的顏色,而此特徵相較於早年同以樹木為主題的創作,色彩的繽紛程度已降低許多(如:1953年《樹》),席氏於1971年時曾著文表示「我畫上色彩少到極點…寥寥數筆,顯得既空茫,又蕭瑟」,而《樹》中構圖的空廣、色調的選用皆營造出空茫的感受,由此,本作雖是件未紀年的作品,風格上仍流露著晚期作品的特點。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