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房

在1966年返台後的席德進,開始對於這片他所生活的土地進行各種探索,他曾說:「巴黎不是我藝術生長的環境,我要回到台灣。那兒的人、自然、廟宇、古屋,才是我滋養的甘泉,才能撫平我的激盪、平靜。」面對古蹟,席德進滿是尊崇與敬意,這些古厝所留下的不僅是一幢房子,而是累加於上的生活歷程、當時的思想與社會結構。 在台灣傳統建築當中,山牆與屋脊交接處的「燕尾式」、「馬背式」的造型觀察是席德進畫中的描繪重點。畫中呈現傳統建築窗與屋簷的構造安排、整體的建築結構較為矮小,有「一條龍」、「三合院」、「四合院」等形式,各類顯現出閩南傳統家庭的文化特質。而此畫作中,窗與門一字排開,以綠色、橘色的色彩勾勒出窗型、門框及牆,透過深色筆觸暗示門後空間,最後,大片佔據畫面的墨綠,則讓天空與地面形成巧妙連結,深淺暈染襯托出建築的風采,融合的恰到好處。 出處:徐翌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