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6年回台後,席德進四處踏查台灣民間古蹟,他往往以水彩實地寫生,將鄉野間的傳統建築與周圍自然景致入景。此幅作品描繪鄉野的古廟,廣闊樸實的建築結構靜立在土地上。泥土地與建築由水彩輕盈地帶過,充滿水份的平行暈染,營造出空間景深;色彩的分層集中在兩側窗門口、鳥踏、正堂;變化的線條結構呈現欄柵,馬背燕尾的屋頂轉折,以黑色線描出輪廓,劃出天空與建築的分界。晃動的樹葉疏影則是畫面中的有機體,恣意開展枝枒參天生長著,畫家以疾筆撥、點、劃,與地面暈染仿似流動的光影,製造出不同於沉穩建築體的躁動感。 席德進堅持實地寫生,認為自身文化當中的深厚涵藏是不絕的靈感來源,身邊長久延續著的自然、人文為現代社會忽視、甚至即將消逝。此作捕捉住的主角──廟,呈現出民俗建築的傳統結晶與周圍土地、自然的共存樣態,在畫家的筆下呈現著恆久的樸質。由席德進所攝的幻燈片,得知此處為台南某廟的外觀。 出處:阮湘芸,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