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的水彩創作,非常強調寫生的重要性,他認為臨場感才能傳遞出真實,才能脫去因襲的模仿和前人的桎梏,才能真正傳遞出屬於腳下土地的特質,表現出藝術家個人的創造性。旅居台灣三十多年的時間中,席氏上山下海,奔波於鄉野自然間,幾乎畫遍台灣勝景,將根扎於台灣的泥土上。據其1973年再訪香港的日記,提及台灣的名勝風景幾乎已經畫遍兩、三次,可見其畫跡之勤,為1960與1970年代的台灣人文與自然景觀,留下時代的見證。 這幅水彩作品《風景》,推測描繪台灣高山地帶的景致。1960年代橫跨中央山脈的東西橫貫公路興築完成,不僅縮短物資運送時間,壯闊的高山景致,更富藏觀光價值,政府部門為宣傳觀光,時時招待藝文人士組團參訪,藝術家們也屢屢為氣象萬千的風景所召喚。席氏就曾記述他曾多次前往梨山旅遊寫生:「…來到這尋求一點安寧,啜飲一握清泉,拾回一片純淨。」畫中化約色調,以寒、暖大色面渲染平刷出連綿環繞的遠處山峰和冬季枯黃的草原,直挺有勁的筆法,寫意地寫出高山樹木的堅韌姿態,全畫散發高山空氣清冽,疏朗中帶點蕭瑟,但又不過分清寂的氛圍和空間感。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