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1970年代之後,席德進停止追尋西方藝術的腳步,轉而探尋中國水墨、書法的筆墨意境。他的水彩畫作,除了開始出現以傳統民房、古蹟建築為主要觀察與繪畫的對象,亦逐漸從熱鬧的街市退到人煙罕至的荒野,映照出其不同人生階段,趨向沉靜的內心。 此作《風景》,呈現席氏寫生風景畫中一貫的自然樸實,然而,其在線條、用色與空間佈局上,卸除多餘的裝飾,更顯沉著、簡練。他以平行等分的構圖,營造空靈、疏遠的畫境;大筆渲染,表現沉著如墨的色彩;融合中國水墨用色的道理,畫出恰如其分的留白以及多變的層次。除了前景處河川沙洲上的野草,以乾擦、短促線條表現,全作幾乎不見線條的輪廓勾勒。畫中一艘浮舟輕掠而過,平淡寫意;畫面整體的昏黃色調,呈現晨昏之際,水色山景的光線與空氣。 此作繪製的時間,正是1979年席氏前往香港,與藝專時期的老師林風眠(1900-1991)重逢會面的那一年。時隔三十多年未見,兩人在創作上論及線條的運用時,席氏曾以「山本身也不見線條,它的邊緣就是線了」回應。此時席德進亦同時透過習字,練習漢碑、石鼓、秦篆,補足畫面的線條表現,其掌握水彩的特性,結合水墨畫觀,景色既寫實又寫意,傳統中卻蘊含著現代藝術的精神。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