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創作生涯中,同樣命名為《風景》的作品數量眾多,其中建築街景、山林鄉野、河海或民間生活都是經常出現的題材,反映出席氏對於台灣地景風貌的直觀描繪。畫面中以磚建築與牆面為主要描繪對象,以較低明度的黑、灰、褐色調暈染,呈現出朦朧晦澀的濕潤氣候樣貌,並以水彩線條直接勾勒出建築細節,並以「濕中濕」的方式渲染出圍繞在建築周遭的植物。此類畫面描繪的筆法與色彩,推測應為1974年後完成之作。遊歷歐美後的席德進更大量撰文,寫下對台灣古建築的觀察與感受,更認為這些古建築具有無法複製性,其呼籲社會對文化財的重視:「我們正處在一個迷惑、失落的時代,浮誇、浮華的時代。我們正失去美好偉大的傳統,而又未能建造出一個新的傳統」。此段話反映出席德進在尋求民族性與現代化之間的反思與掙扎,更努力地琢磨自己的價值觀與技巧。在中西文化交匯的年代裡,席德進勇於接受並悉心檢視,從自身的社會傳統中汲取養分,開展出其自成一格的繪畫樣貌。 出處:陳佳欣,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