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在台灣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自然與工業場景衝突與矛盾的風景,傳統建築與現代工廠並列的場景,一根根現代化的煙囪樹立於空中。畫面後方的工業建築以重色塊狀的形式與田野輕快的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席德進以「濕中濕」技法,在濕的色彩渲染上面,加上更濕潤的筆法,並以勾勒手法描繪出廠房建築的屋頂與外形。前景的水田,藉由水份多寡的掌控,呈現出深淺濃淡,以及前後的空間層次感,淡藍色的色塊交錯於綠色的田野,形成虛實相間的構圖與景致。 席氏利用西方的媒材,結合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以全新的視野描繪台灣土地,將西洋與中國技法互相融合,開創出自己水彩畫的一條路。畫面上所看到的暗色,並非純黑色,而是席氏將各種水彩顏料互相混合,所得到的典雅色彩,使彩度降低的結果。 席氏於1962年前往美國,於1963年寫給好友莊佳村(1942-)的信,表示對台灣的思鄉之情,他對台灣的情感勝過於家鄉四川,他說:「…我現在到了那裡,那兒就是我的家。但是,我愛上了台灣,想念台灣,有時勝過想家,你和一些朋友,像是我的兄弟,我說不定明年就回台灣了!…」席氏再現的不僅是台灣的自然風光,更是內心的情感寄託,將對台灣土地的情感,在畫作上表露無遺。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