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席德進踏查古建築,從台灣的鄉野景致中尋找廣義的中國文化精神,這是從他1966年遊歷歐美回台後的深刻感悟。回歸自身文化特色,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傳統,如何為它們開創屬於這個時代的新價值,為席德進念茲在茲的課題。實地寫生是席氏的堅持,以山川景致而言,雲霧的流動、光線的明暗、水氣的濕潤與否,每一刻皆不相同,親臨繪製才能如實呈現其中的生命動能。 畫面的景致為河道中的綠洲、遠方的山脈,一頭牛靜靜地處立在浮洲中央,蒼茫的水面框著牛隻身軀結實的輪廓線條。由水面、浮洲、草原的空間往後推延,平行的筆觸層層刷染,獨立的黃牛成為律動之中的停頓點,寧靜移動的視線暫留在牛隻身上,身旁水岸若隱若現的浮竿與增點的綠草為前景增添重心;水平中線為河岸的草原與山腳的地平線,遠方的山脈稜線分野,起伏的律動較之前景富含變化,色彩由靛藍、紫、灰褐遞遠,似墨色的濃淡深淺暈染,實則為以水彩的不透明、色感的結實明亮,以及書法式的筆力來表現空間,這是席德進掌握色彩、書法、水墨畫等後的水彩表現。 觀察此作技法與構圖,牛隻在水面中帶著距離,引領目光往返於虛浮、蒼茫的綠洲與穩健起伏的群山之間,應為席德進1977年以後的晚期作品。 出處:阮湘芸,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