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畫像

1963年席德進描繪兩幅自畫像,另一幅是《雙重自畫像》。於1960年代,席德進的自畫像充滿青春的氣息、自信陽光、樂觀健康的感覺。相較於1956與1972年的《自畫像》,1950年代的自畫像偏向學院式寫實的筆法,1970年代的自畫像顯得自然、坦率,且成熟沉穩,眼神正視著觀者,顯現出他晚期深刻地自我認同與省思。這樣的風格轉變,可窺見畫家藉由「自畫像」的描寫,正視認同自己與自我省察。 1963年,席氏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美,考察期間,正是美國普普藝術(Pop art)、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等現代藝術流派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受到這些風格的影響,在其創作中加入相似的藝術元素,也融入了歐普藝術(Op art)和硬邊藝術的表現形式。此畫,席氏展現了「自信」的自我形象,他露出臉部的局部,顯示出對於展露身體的自我矛盾與羞澀的形象,背景加上「NO」解釋成「不」的意思,透露出畫家對於展露自我的矛盾心理。在構圖上,席氏回歸到直線與平面的色彩構成,融入硬邊藝術平塗精簡的色面,與歐普藝術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趨向於抽象的形式,此幅畫作給予他創作的新方向。 在席氏的創作中,「發現」是他創作的泉源,畫出平凡中的神奇,開創出東方油畫的新視野。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