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圓桌上的花瓶

台灣美術史論述者鄭惠美(1956-)指出:「從1952到1962在台北的十年,對一個勤於探索,用功不懈的畫家來說,是成長的十年,也是畫風轉變的一個階段。」席德進在這個階段的初期畫風,受到野獸派(Fauvism)和後期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畫法的影像,用色大膽、鮮豔,塗色筆觸鮮明活潑,抽離對於透視的高度關注,轉而表現平面式的塗繪,並使明暗的積體塊面鮮活的在色塊間被表現出來。《圓桌上的花瓶》一作,相當程度是以野獸派和後期印象派的畫法,再現靜物繪畫的一個實例。置於炙紅圓桌上的花瓶,插著數株早春開花的風信子,掩映在白、粉和紫色間的風信子花瓣,被鮮活筆觸勾勒的青墨綠色莖幹和花托支撐著,於是在紅桌和白花瓶的襯托之下,愈顯出自然花朵的曼妙之姿。圓桌旁的寬大扶手座椅,在此作中彷若紅桌上花瓶的背景,更遠處疊合在椅背和扶手後方的牆面線條與色塊的肌理,則在在烘托出瓶中花卉姿態的美妙與色彩的鮮活。此作顯見席德進相當程度受到野獸派和後期印象派畫風影響的痕跡,並且如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所言,其已相當程度運用畫筆將眼前所見的對象,通過情感的互動與轉化,具已表現出和諧的互動關係。 出處:陳美靜,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