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平頭少年

1957至1962年,席德進赴美,展開對現代藝術的追尋。1957年,台灣的現代藝術團體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成立,席氏是首位撰文支持的藝術家,讚賞東方畫會符合世界潮流。此時,席氏創作展現「中西繪畫的融合」的理想。1960至1961年,席德進以抽象圖案的作品,入選台中美國新聞處壁畫藍圖,並獲得製作權。 席氏從老師林風眠(1900-1991)曲圓剛勁的線條中,發展出剛健有力且富粗細變化的線條,人物以粗黑的輪廓線勾勒外形。席氏表示:「用線不是畫一個東西的形而矣,而是表現那東西的體積、質感與量感,所以用線最難。」延續畢費(Bernard Buffet, 1928-1999)繪畫中的「精神性」與東方式的線條,表現線條的力與堅強。其人物畫豐富的情感層次,捕捉平頭少年顯得無奈、孤寂與若有所思的神情。 席氏1960年代的男性人物畫以少年為主,1970年代才偏向青年人,他企圖達到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目的,將歐美藝術觀察融入創作之中。席氏以寫生為基礎,描繪人物自我的本質與性格,人物所塑造出來的內斂與憂鬱特質,彷彿是他心中自我意象的投射。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