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神像

席德進在1950年代末期開始投入現代藝術運動,並持續至1960年代末期,這期間席氏除了受邀至美國參訪現代藝術的現況發展之外,也至歐洲遊歷長達四年。此經歷對其作品風格的影響甚鉅,促使席氏找尋到能夠發揮其理想的最佳創作手法,同時回歸並關注現實生活,開創蘊藏水墨精神的水彩風景畫。 席氏對於現實的關切曾從現代藝術中得到了不一樣的體悟,受到普普(Pop art)與歐普藝術(Op art)的影響,藝術家直接取用了現成物並加以改造拼合。比如《神像》當中,便以木板為基材,將竹編製成的簸盤固定於上,竹編更依照編織形成的紋理樣式塗上鮮豔大膽、彼此互為衝突的對比色,最後拼貼上一張藝術家所繪的門神版畫。整件作品從多樣的媒材至極具張力的色彩表現,均汲取現實生活富含傳統文化的素材,甚至菱形構圖也使人聯想到春聯的意象。 席氏在〈現代藝術與攝影〉讚賞道:「『普普』藝術興起後,題材方面確有新奇的發掘。」然而,席氏卻採用地方性的材料,並施加上新的色彩與紋樣,賦予了這些現成物新的變化與意義,揭示了一種融合卻又異於西方普普藝術的藝術觀。 出處:黃皓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