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國青年

席德進1964年參觀歐美各大美術館,對普普藝術(Pop art)和歐普藝術(Op art)的興趣,在1964年發展,延續到1968年才告一段落,在1960年代末期,席氏的背景漸漸單純,轉為對人物內在氣質與性格的探索。此件是席氏少數描繪的外國人肖像,於1966年還有另一幅《外國青年頭像》。 畫中的法國青年有著目光炯炯有神的姿態,他有著粗黑的濃眉以及深邃的眼窩與高挺的鼻樑。席德進將外國人五官的特徵捕捉起來,整幅畫的神情不同於東方人的面孔。他的人像畫往往簡化衣著的複雜性與色彩變化,讓觀者的焦點在人物的神情與表情。背景上,單純的青綠色平塗,凸顯出法國青年思索、冥思的性格與特徵。 席氏認為,藝術家要有良好的素描功力,以及對肌膚有敏銳的觀察力,對色彩有洞悉的眼光,他認為:「畫畫不是描寫對象,是描寫對象刺激我的一種幻象。」他所謂的「幻象」,是指人物抽象的性格與神韻,偉大的肖像畫家要創造出新的風格,及對色彩的詮釋。在遊歷歐美的這段時間,是他對藝術探討歷程中,極為重要的時期,從作品中可看出他的企圖心與理想性。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